会议当天,媒体长枪短炮早已架设完毕。
许多记者都带着挑刺的心态而来,准备看张卫东如何为那几个“江湖郎中”辩护。
会议开始,张卫东首先登台,他没有直接回应质疑,而是用投影展示了一系列数据:华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劳动阶层关节损伤后返岗时间、疑难杂症诊断不明率……一个个冰冷的数据,揭示了当前医疗体系下依然存在的痛点和空白。
“我们投入巨资,请来四位老师,目的只有一个:解决这些痛点,填补这些空白!”张卫东声音沉稳有力,“我们尊重并坚信现代医学体系,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对生命的认知仍有局限。真正的资格,不在于一纸证书,而在于能否真正解除病痛,能否推动医学进步,能否造福于民!”
紧接着,他请上了四位顾问。
面对镜头和台下诸多怀疑的目光,四位高人表现得出奇平静。
陈子良老先生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脉象细微变化预判中风风险;
华杜渐则直接分析了几份匿名提供的疑难影像资料,其判断之精准让在场几位西医专家暗自咋舌;
林家厚播放了一段他手法复位的视频,其效果令人惊叹;
张学成则简单论述了他对“情志”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观点新颖又发人深省。
他们的展示,没有浮夸的表演,只有扎实的功底和迥异于常规医院的独特视角。
随后,张卫东请上了他邀请来的几位权威泰斗。
这几位老人在国内医学界德高望重,他们并未一味偏袒,而是从学术角度肯定了四位顾问在某些领域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同时也强调了系统研究和规范化的重要性。
一位白发苍苍的中科院院士坦言:“医学的海洋浩瀚无垠,我们已知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张卫东同志所做的,是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看到了一些被主流忽视却可能蕴藏宝藏的路径。对于未知领域,我们应该秉持开放、研究、验证的态度,而非简单粗暴地以‘资格’二字拒之门外。盛世集团此举,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且大胆的尝试。”
另一位卫生部退休的老领导则说:“关于行医资格的问题,确实需要符合法律法规。但对于特殊人才,是否有特殊通道?对于旨在研究和传承的非临床直接服务,其顾问身份如何界定?这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来规范和引导,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悬壶计划’或许能倒逼我们在人才评价和医疗创新管理上做出新的思考。”
这场见面会,通过媒体直播,清晰地传递给了公众。
张卫东没有陷入与质疑者争吵的泥潭,而是将讨论提升到了“如何更好地解决医疗难题”和“如何对待传统医学智慧”的更高层面。
他展现了四位顾问的真才实学,也赢得了部分权威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舆论开始出现分化,不再是一边倒的质疑。很多人开始思考:如果这些人真的有能力治病救人,那么一纸资格证真的那么不可逾越吗?他们的经验难道不值得研究和传承吗?
当然,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但已经失去了最初那种汹汹的气势。
见面会结束后,张卫东对四位顾问和集团的研发团队说:“瞧见了吗?这就是我们要打破的第一堵墙。接下来,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让所有质疑者闭嘴。我们要研发出更有效的药物、更精准的设备,培养出既有传统智慧又懂现代科学的新一代医生。这条路很长,但今天,我们迈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
风波并未完全平息,但张卫东已然将一次公关危机,转化为了“悬壶计划”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和理念宣导。
张卫东心里清楚,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
毕竟,某些人的优越感并不是一场见面会就能让他们消除的。
况且,即使明知这四位高人是有真本事的,那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向他们发起挑战,甚至会以极其卑鄙的手段,来破坏这个“悬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