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继位,改元承兴,大赦天下。
帝年幼,皇太后临朝称制,亲览万机。
承兴元年,宁城王上告尚书令意图南逃叛卫,太后主持查证并无此事,咸阳王据此弹劾宁城王,宁城王受贬任雍州刺史,但尚书令在朝中亦由此深受打击。咸阳王因此骄矜自傲,骄奢贪婬,乃至对太后不敬,放肆言道:“岂有妇人宰制天下之理。”
太后闻言,命禁军领军将军率军传见咸阳王与北海王,命二人加进太保、大将军,除司徒、司空之职。
承兴二年,帝听进谗言,不敬母后,言道:“此我元家之天下乎?我让天下于人如何!”
太后大怒,废皇帝为平阳王,幽禁相州,立孝文皇帝次子为皇帝,仍临朝称制,改元建新。
建新四年,南阳蛮族起乱,公主自请往南阳平叛。太后中军将军前去平乱,公主随军前往,在南阳立下汗马功劳。
公主大胜归朝,太后大悦,封兴国长公主。
次年,公主自请再往北部六镇,在六镇镇将麾下两年不曾回京。
再一年,京中忽起传闻,曰太后狠毒,夺子君位,君臣亦有不安。太后召公主回宫,问:“阿谕如何看?”
公主答:“阿娘在朝,儿方可如此。阿兄阿弟自有礼法做柄,无所不可,但若无阿娘,也无儿带兵出征之良机,儿倍感珍惜,不敢辜负。”
太后默然,后加封镇国长公主,食邑三千户,赐亲兵护卫数千。
建新七年,太后威隆日盛,众人只知太后而不知天子,朝野渐有微词。公主自六镇归来,献上白玉一座,此物乃公主麾下将士自阴山取得,显现于日出时分,熠熠于众人眼中,上显“圣母降世,帝业永昌。”
太后得之大喜,亲往阴山祭天拜谢。回京后,太后下诏,命诸州刺史、宗室诸王、京中公卿齐聚洛京,上尊号曰圣母皇太后。
宫中大宴,百官醉飨。席间,公主醉言,“殿下弥勒下生,顺天应命,何不为天下之主?”
席间霎时惊静,台上太后闻言面不改色,问道:“我儿果真如此想?”
公主道:“我与军中诸将士皆不敢悖逆天意。”
太后大笑,加封公主大将军尊号。
建新八年,皇帝自请退位,百官上书、朝野共议请太后登基。
太后问公主:“我儿今有何感?”
公主答曰:
“父为皇帝,兄为皇帝,弟为皇帝,今母亦为皇帝,独无我。儿请立皇太女。”
太后笑而从之。
第121章
元思出生时他的大兄已经登基,在他心里,大兄就是这世间最值得钦佩、最值得追随的人。
不过他最怕的还是太后。
每次觐见太后,他总要提气凝神,小心翼翼地准备,因为太后会考校他们的功课。他们兄弟几个还好,不常见到太后,但大兄的课业却是太后关注的重中之重。
他一直记得站在太和殿里弥漫着一股悠长而又清苦的香,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好闻,虽然长大以后他才知道那是博山炉的烟气和殿中檀木香混在一起的味道。
宫人没人敢忤逆太后的决定,所以当太后决定要让他们兄弟几个学汉学的时候,也没人敢置喙。
可是小孩怎么会对那些佶屈聱牙的古书感兴趣呢?
老师在台上讲,他们几个在台下佯作认真,实则神游天外或是昏昏欲睡。
等到课业一结束,二兄就立刻飞奔屋外,叫起一群仆下浩浩荡荡地去玩儿。其他几个兄长也蠢蠢欲动跟着要走,他见状也撂下手中的书向门外走去。
说实话,老师教的这些不仅他们这些小孩没听过,周围的大人们也不曾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