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转向小岩:“你记住,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你要走出去,然后回来。”
小岩用力点头:“我发誓。”
录音结束后,秦绍文疲惫地闭上眼。林晚握住他的手,哽咽道:“老师,您放心,我会一直教下去。”
他微微颔首,似睡非睡。
午后,天空忽降细雨。雨点敲打着瓦片,如细碎鼓点。一只燕子掠过屋檐,衔泥归来,在梁上筑巢。阿英望着那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父亲年轻时常说的一句话:“鸟都知道筑窝,人怎能不育人?”
她转身进屋,却发现父亲正睁着眼,望着燕巢出神。
“爸,您想说什么?”她轻声问。
秦绍文嘴唇微动,声音几不可闻:“阿英……我想……再唱一次国歌。”
她心头一紧,连忙取出录音笔,放在他枕边。
秦绍文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唱出那句熟悉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歌声断续,气息微弱,却庄严如誓。唱到一半,他忽然停住,剧烈咳嗽,鲜血从嘴角溢出。
阿英慌忙擦拭,泪水滚滚而下:“别唱了,够了……”
他摇摇头,固执地再次开口,这一次,声音更低,却更稳: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最后一个音落下,他缓缓闭上眼,呼吸微弱如游丝。
阿英抱着他,轻声哭喊:“爸!爸!”
许久,他微微睁开一条缝,看向女儿,又望向窗外的雨幕,嘴角竟浮起一丝笑意。
>“下雨了……庄稼……该长了。”
那是他最后一句话。
当天夜里,秦绍文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六十九岁。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讣告:**“沉痛悼念乡村教育坚守者秦绍文先生”。**
央视新闻专题报道《站着的微光》,回顾他一生事迹。
全国百余所中小学举行追思会,学生们齐诵《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声震山河。
“微光计划”迅速扩展,一年内建成三百余间图书室,惠及十万学子。
小岩考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弄怀屯小学任教。他在教室墙上挂了一幅画像??秦绍文坐在轮椅上批改作业,下方写着:“我的光。”
林晚继续留守村小,直到退休。她在办公室挂起那封泛黄的信,每年新生入学,都会讲述那个躺在床上的老师如何改变了她的命运。
而阿英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
>**“我未曾行走于大地,却走过了无数人的心路。
>此生无憾。”**
>
她将这句话刻在了父亲墓碑上。
清明时节,山花复开。
一群群学生自发前来祭拜,带来书信、作业、成绩单,还有录音笔里录下的朗读声。
风吹过桃树,花瓣纷飞如雪,落在墓碑前,也落在每一个仰望星空的年轻人肩头。
他们知道,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
因为他们留下的光,仍在照亮后来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