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特清被人鄙视那是理所当然的。
摆在眼前的可是将要席卷整个关西的大饥荒,大汉帝国的精英们为此殚精竭虑。
而张特清不管是因为保护乡里,还是干脆是出工不出力,总而言之,他以一种为民请命的姿态拒绝从洛阳调集粮草。
可在天子想到办法,许了好处之后,张特清又腆着脸凑了过来,仿佛洛阳士民是真的要为国献身一般。
当然,万事论迹不论心,而对于刘淮这个皇帝来说,更是不聋哑不做家翁,哪里能要求人人都是圣人呢?
若是在往日,洛阳豪商大户即便要平价卖粮,也肯定是要私下里留一些粮草作储备的。
除非是抄家灭门,否则洛阳大户根本不可能从府库中将这些粮草掏出来,哪怕张特清有一万张嘴,说的天花乱坠,也无法变出粮草来。
如今有了刘淮的这番话,足以让这些大户尽起库底子博一把了。
刘淮自然欣然应许,并且亲自手书给各地耆老,言语恳切,最后盖上私印,让张特清拿回到了洛阳。
第一批粮草很快就由张特清的族弟张特立亲自押送抵达。
刘淮见状大喜,当即给张特立题了一幅字,让他抱着回去了。
张特立看着上书“舍利取义”四个大字的卷轴,如在梦中一般,清醒之后立即下定决心,回去之后就让能工巧匠雕刻成匾额,挂在大门口。
这批粮草其实也只有千余石,但对于人心的激励是无与伦比的。
须知道粮食乃是刚需,并不是官家缺粮要坏事,而是所有人认为官家缺粮,就会引起轩然大波,乃至于粮食挤兑危机。
府库有再多的粮食也不够百姓蜂拥购买的。
只要能稳住民心,让长安百姓看到有源源不断的粮食抵达,一切就还都算是可控。
张特清虽然占了大便宜,却也只是在随驾朝臣内部引起一阵羡慕罢了,随后所有人的注意力就全都被长安祭天之事所吸引。
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表演,更是相当于刘在长安再举行一次登基仪式,要在此地与新附之人确立君臣关系。
而其中隐藏的意思是,不愿意参与祭天之人自然就算不上大汉臣子了。
这其实就是在处置当今关西迫在眉睫的另一件事。
陇右军头。
陇右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复杂了,金国、宋国来回争夺,中间还有西夏横插一杠子。
虽然在扶风之战后,陆游一战定乾坤,直接将金军全都捧回了关中,但因为陆游被宋国政局所牵扯,不得不率军回到蜀地,陇右势力依旧是盘根错节。
而如今,大汉天子已经亲自来到长安,驱逐了鞑虏,使得关西局势逐渐明朗起来,陇右军头们也该做出抉择了。
汉天子要在长安祭天了,来的就是臣子,不来的就是敌人,陇右局势立即就会彻底清晰。
不过这还不是这个政治手段最精妙的地方。
最精妙的则是刘淮跳过了张从进、李师颜这些人,直接给陆游写去了信件,邀请他来长安参加祭天。
若是陆游不来,那就代表着宋国彻底放弃关西,从此之后无人再敢与刘淮在关西争夺汉家正统。
就你叫李师颜啊?!宋国都不要关西了,你还在陇右折腾个啥?
若是陆游来,那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天下,四川制置使陆游已经带着蜀地投靠向了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