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今早去看,焦痕深处浮现出新的字??
>
>**“当你觉得无力时,请记得:沉默也是剑鞘。”**
>
>孩子们都笑了。有个五岁的小男孩问我:“老师,我能现在就开始练吗?”
>
>我说:“你已经在练了。”
>
>因为他刚才对我说:“我不想去吃药。”(那是镇静剂)
>
>那一刻,我知道,您种的竹,已经长遍山野。
阿青读完,轻轻折好信纸,放入枕下。
她起身,走到院中,面对朝阳,缓缓抬起双臂,做出一个起势动作??并非剑招,而是教学中最基础的“听风桩”。
微风拂面,竹叶轻摇。
她忽然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掠过身后??不是人,也不是灵,而是一种遍布人间的共振,细密如织,绵延不绝。
她笑了。
“你们都学会了啊。”
话音落下,整座江南的竹林同时沙响,声浪滚滚,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那一声声回荡天地之间的轰鸣,分明是??
不!不!不!
不是呐喊,不是抗议,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存在本身的宣告:
我在此。
我清醒。
我不肯弯。
数年后,史学家试图定义这个时代。
他们争论该称其为“第二次启蒙”,还是“心灵革命”,抑或“非暴力觉醒浪潮”。
最终,一本畅销全球的小学课本给出了答案:
扉页上画着一根简单的竹枝,下方写着:
**“不服元年至今,竹生不息。”**
而在江南小院,阿青已不能再站立练桩。
她坐在轮椅上,白发如雪,双手枯瘦,却仍日日削竹。
孙儿在一旁玩耍,偶尔跑来问:“奶奶,为什么总是削这个?”
她笑着递过去一支:“等下一个说‘不’的孩子来了,自然会捡去。”
孩子接过,蹦跳着跑开,不小心摔了一跤,哭了两声,又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阿青望着他的背影,低声呢喃:
“你看,剑从来不怕断。”
“它只怕,没人再愿意伸手去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