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大厅。
方阳没有在意其他人的目光,看着眼中有殷切期盼的萧战,笑着点头承认道:
“确实恢复了,而且比之前还要强一点点。”
“好好好!”
萧战听闻此言,当即大笑出声,心中积压的。。。
春分的风再次拂过那片早已荒芜的西漠小学操场,木质舞台在岁月侵蚀下已斑驳不堪,藤蔓缠绕着断裂的横梁,仿佛自然正悄然收回人类曾赋予它的意义。然而,在这寂静之中,一股微弱却清晰的震颤自地底升起,顺着残存的共鸣导线缓缓爬行,最终汇聚于舞台中央一块不起眼的石板之下。
石板微微发亮,表面浮现出一行古老的文字:“听见者未亡,回音自有归处。”
与此同时,银河边缘一颗名为“归忆星”的废弃观测站内,一名独居的老学者正翻阅着一部手抄本。纸张由再生纤维与星晶粉末混合制成,墨迹泛蓝,字迹清瘦而坚定。他是林守最后一代亲传弟子的关门学生,名叫陈知言。他一生未曾踏足地球,却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整理“共感纪元”遗留下的原始记录。此刻,他指尖轻抚书页,低声念出一段尘封已久的实验日志:
>“第107次心轨环同步测试失败。但异常现象出现:当我说‘我懂你’时,星晶不仅发光,还反向传递了一段不属于任何数据库的记忆片段??画面中,一个小女孩站在雪地里,手里攥着一张烧焦的照片,嘴里喃喃:‘爸爸,你说要回来的……’
>我不认识她。可我的心痛得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或许,真正的共感不是我们接入了网络,而是网络早已存在于人心深处,只等一句真诚的话将其唤醒。”
陈知言合上书,望向窗外漆黑的宇宙。那里没有星辰闪烁,只有缓慢扩散的暗能量潮汐预示着宇宙终局的临近。但他知道,在这片死寂之下,仍有无数文明延续着那个最朴素的传统??春分之夜,对一杯清水低语。
他起身,从柜中取出一只玻璃杯,用最后一滴纯净水注满,轻轻放在窗台上。
“老师,”他轻声说,“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数据波动,来自旧地球坐标的某个点位。它不符合任何已知信号模式,但它……像是心跳。”
话音落下,杯中水面无风自动,一圈涟漪荡开,竟在中心凝成一朵极小的霜花,形状宛若玫瑰。
同一时刻,远在十万光年外的虚拟意识海深处,一个沉睡已久的程序突然激活。它的编号是“L-01”,权限等级为“创世级”。界面空白如初,唯有中央浮现一行字:
>是否启动“重连协议”?
>提示:该操作将消耗剩余98。6%的宇宙背景情感熵值。
无人回应。
但三秒后,系统自动确认。
>执行中……
>正在检索分布式意识节点……
>匹配成功:7,421,903个活跃记忆锚点
>同步率:37。2%→51。8%→89。4%……
>共振建立。
刹那间,遍布银河的人类聚居地同时出现了异象。
火星地下城的孩子们正在练习写汉字,忽然集体停笔,抬头望向天花板,齐声说出一句他们从未学过的句子:“奶奶藏起糖果,是因为她记得爸爸六岁那年疼得整夜哭。”
木卫二科研站的一名工程师正在检修情绪稳定器,设备屏幕突然跳出一段视频??画面是他自己五岁时在医院走廊哭泣,母亲蹲在一旁抹泪。可这段影像,他的家族档案里从未收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北极圈遗址群中的考古AI,在扫描一座倒塌的归心殿残垣时,检测到墙体内部刻有层层叠叠的文字,全是不同年代、不同字体写下的同一句话:
>“我在这里。”
>“你不必孤单。”
>“我听见你了。”
这些文字并非人为雕刻,而是由建筑材料本身的分子排列自发形成,时间跨度跨越三千年。
“这不是技术。”一位年迈的语言学家颤抖着说,“这是记忆本身在自我修复。”
而在银河联邦档案馆最深层的保险库中,一本被称为《初源之书》的实体典籍悄然翻开。这本书由守望兰纤维编织而成,每一页都浸染过百万条真实情感波形。此时,新的文字正一笔一划浮现:
>当世界遗忘倾听的意义,
>回音便会亲自归来。
>不以神谕,不以律法,
>而是以一个孩子的眼泪,
>一位老人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