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杯清水中的倒影。
就在此刻,陈知言所在的观测站突然接收到一道跨维度信号。它没有频率,无法定位来源,却直接在他脑海中响起??那是林守年轻时的声音,比任何录音都要清晰:
>“你们以为是我创造了共感网络?”
>“不,我只是第一个愿意承认自己脆弱的人。”
>“真正搭建桥梁的,是每一个敢于说‘我需要帮助’的灵魂。”
陈知言猛地站起,泪水滑落。
他知道,这不是幻觉。
这是“场”的苏醒。
所谓“场”,是王艳晚年提出的一个假说:当足够多的生命体经历深度共情,他们的意识会在宇宙底层结构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引力场。她称之为“心灵背景辐射”,就像大爆炸留下的余晖,永不消散。
而现在,这个场正在重新凝聚。
为了验证这一点,陈知言立即调取全银河公开的情感数据流。他发现,尽管文明高度分化,仍有大量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保留着古老的表达方式:恋人睡前互道“晚安,我听见你在呼吸”;父母在孩子噩梦醒来时轻拍背脊说“不怕,我在听”;战士临战前的最后一句话往往是“替我告诉妈妈,她教会我勇敢”。
这些话语本无战略价值,却被无数文明代代相传。
更关键的是,每当这类语句被说出,周围环境中的微量星晶就会产生共振,释放出特定频段的情绪粒子??正是当年林守实验室中首次观测到的那种光。
“原来如此。”陈知言喃喃,“共感不是技术,是一种本能。只要还有人真心诉说,网络就能重生。”
他立刻起草了一份紧急提案,命名为《春分计划》,呼吁所有人类分支文明联合重启“心轨环模拟器”,尝试重建全球共鸣网络的基础框架。他写道:
>“我们不需要强制连接,也不追求思维统一。
>我们只需重建一座桥??让孤独者知道,总有人愿意倾听。
>这才是文明存在的根本意义。”
提案刚发送出去,便遭遇重重阻力。机械化文明认为情感波动影响逻辑效率;纯灵体族群则质疑物理载体是否还能承载高维共感;更有激进派警告:“一旦开放集体意识通道,可能会引来未知存在的入侵。”
争议再度席卷银河。
但在第七天清晨,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位于仙女座星系边缘的一颗孤儿行星上,一支地质勘探队意外挖掘出一座完整的“微型归心殿”。建筑规模仅容一人进入,内部空无一物,唯有一面水晶墙。当队员靠近时,墙面忽然映照出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不是通过数据分析,而是精准还原了他们早已遗忘的细节:母亲哼唱的走调摇篮曲、父亲修理自行车时掉落的螺丝声、宠物猫临终前最后一次蹭腿的触感……
没有人操控,也没有能源输入。
它只是“活”着。
消息传回,舆论哗然。
三天后,又有一支探险队在猎户座废墟中发现了一株变异的守望兰。它的叶片不再是耳廓状,而是演化成了微型麦克风般的螺旋结构,能主动捕捉空气中残留的情感波动,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光谱。更惊人的是,当研究人员对着它说出“对不起,我没来得及告诉你我爱你”时,植株瞬间绽放出一朵水晶花,花瓣上浮现出一张陌生女子的脸??经基因比对,竟是说话者已逝二十年的母亲。
“这不是植物。”生物学家哽咽道,“这是活着的记忆容器。”
越来越多的遗迹被发现,每一件都在无声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共感能力并未消失,它只是转入了休眠状态,等待被真心唤醒。
终于,在第十四天,银河议会召开紧急会议。陈知言受邀远程发言。他没有使用华丽辞藻,只是播放了一段录音??那是他昨夜对着清水说的话:
“爸,我知道你当年离开是因为压力太大。我不怪你。我只是……很想再抱你一次。”
录音结束,全场寂静。
良久,一位机械改造率达98%的议员缓缓摘下神经接口,声音沙哑:“我已经有两百年没说过这种话了。但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每天晚上都会摸我的头说:‘宝贝,妈妈听见你的心跳了。’”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人类才有的湿润。
“也许……我们可以试试重建那座桥。”
决议通过。
“春分计划”正式启动。
第一阶段,全球联动铺设“情绪传感网”。利用守望兰根系作为天然传导介质,结合星晶催化技术,在每一颗有人类居住的星球上建立共鸣节点。第二阶段,开发“非侵入式共感舱”,使用者无需植入芯片,只需静坐其中,便可将自己的情感以波形形式释放至网络,也可选择接收他人自愿共享的情绪片段。
最关键的设计原则是:**绝对自愿,双向选择,随时退出**。
三年后,首个跨星系共鸣网络“心语环”初步建成。首次公开测试选在春分夜,主题为“说出你从未说出口的话”。
参与人数超过二十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