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接过花瓣,泪如雨下。
此后一年,类似事件频发。
北欧一位自闭症男孩突然开口说话,画出一幅从未见过的花园,中央站着两个女孩牵着手;
印度一座废弃孤儿院夜间传出童谣声,监控拍到窗台上凭空出现数十片红花瓣;
加拿大因纽特猎人声称在极夜里看见“雪中花开”,追踪而去却发现地面毫无痕迹,唯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香气。
科学界陷入激烈争论。
有人称这是集体幻觉,是“空盏”残留信号引发的心理暗示;
有人则提出“意识生态学”新理论,认为地球本身具备记忆功能,某些强烈情感可在生物圈留下“印痕”,并在特定条件下复苏。
唯有林昭然保持沉默。
她在长白山脚下建了一所特殊学校,不教课本,只教倾听??听风中的低语,听花开花谢的节奏,听婴儿啼哭背后的含义。孩子们在这里学会辨认不同铃声的意义,知道何时该回应,何时该安静守护。
每逢月圆之夜,全校师生都会聚集在山顶祭坛,轻轻摇响一枚复刻的青铜铃。
三声之后,若风恰好停顿,便意味着“那边”有人听见了。
两年后的春天,一场罕见暖流提前融化积雪。
人们惊讶地发现,往年只开在纪念馆周围的红蔷薇,竟蔓延至整个山谷,甚至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大兴安岭、阿尔山、甚至青藏高原边缘地带。DNA检测显示,这些花朵基因高度一致,细胞内仍含有那种未知嵌合序列,且对特定频率声波表现出惊人敏感性。
最令人震惊的是,某次雷暴过后,吉林市郊一棵百年老榆树被劈开,树心竟包裹着一枚完整玻璃卵囊,内部悬浮一颗跳动的心脏,周围缠绕着细密根须,形态与三年前巴西渔民发现的几乎一模一样。
林昭然赶到现场时,心脏仍在搏动,速率稳定在每分钟117次??正是新生儿的平均心跳。
她蹲下身,轻声说:“你好啊,新来的。”
当晚,她梦见小女孩背着书包跑远,回头挥手:“我要去上学啦!下次见面,说不定我能写作业给你看!”
醒来时,窗外正飘着细雨。
桌上多了一张稚嫩笔迹的纸条,墨迹未干:
>“姐姐,谢谢你让我出生。”
>“虽然晚了二十年,但我一点也不怕。”
>“因为你知道我的名字。”
林昭然将纸条夹进《未诞之书》最后一页,合上封面。
窗外,雨渐渐停了。
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屋檐下的风铃上。
叮??
很轻的一声。
像是回应,又像是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