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圈不够稳定。
再假设吴轼换上新软胎,能够拉多少秒差?
差不多也是这个答案。
策略组意识到,吴轼必然需要先进站才有一丝可能。
利用新软胎尽可能的拉开差距。
先出来一圈,就有多跑一圈的优势。
只是吴轼进站,罗斯伯格肯定立即就会进站。
到时候新黄大战,不又是前面新白的情况了吗?
场上的变数在哪里?
此时汉密尔顿依然领先,和第二名罗斯伯格的秒差达到了4秒。
吴轼第三,和罗斯伯格秒差1。6秒,预计再过一圈就会多拉到2秒,和汉密尔顿秒差5。6秒。
维特尔依靠一停策略,此时已经来到了第四,只是落后汉密尔顿高达28。5秒。
也就是说,哪怕第三名的吴轼此时进站,出来后也是在维特尔前面。
这些车手已经不再构成对前三名争夺的影响。
此时第14的纳斯尔与汉密尔顿的秒差95。7秒。
是唯一一辆可能会阻碍到换胎后前三人的慢车。
可一辆慢车,影响不到大局,毕竟坐在里面的又不是拉导、科导这些人。
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可规划来规划去,一切徒劳。
在车里的吴轼,没有和乔纳森讨论多久,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他扭动了下方向盘上的不知名按钮。
这个旋转刻度,意味着他要在这圈进站。
而此时29圈刚刚过去大半,换上新黄,那就是要跑14圈的节奏了。
罗斯伯格会跟吗?
交给梅奔去考虑吧,他要在出场圈就拉出一段优势来!
拉出冷胎最极限的一圈来!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不管几秒,总归能够阻挡几圈。
因为是隐秘的紧急进站,所以车队都是到最后关头才开始准备轮胎。
乔纳森让身边的工程师去盯着,别搞错轮胎了。
“吴轼要进站了!”
转播镜头给到威廉姆斯p房里,并同步给了托托一个特写。
罗斯伯格领先吴轼,会被要求同步进站吗?
等了大概5秒钟,梅奔没有tr传出。
他们已经失去了决策机会,默认不再进站,因为此时再准备,已经来不及了。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