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这个功能就是工程师在赛前提前录入多串数据,等到刹车的过程中,自动调整刹车平衡。
比如说在入弯时需要的刹车平衡是前轮占56%。
当车手完成重刹,开始进行循迹入弯时。
刹车迁移系统就会发挥作用。
它们按照预设的数据,开始改变刹车平衡,56%慢慢减小到54%。
这样一来,前轮抓地力最大化的同时,保证了制动效果。
吴轼那台威廉姆斯展现出来的刹车性能,比马萨那台好太多了。
这是因为吴轼个人调校取向得来的结果,还是另有说法。
汉密尔顿接过话来:“刹车迁移的曲线数据,是我们和工程师在测试中共同得出的。
“我认为我已经找到了那个很好的点,但我们应该知道车辆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总是需要不同的适配数据。
“即使在周五周六的时候,我们能够提前预测好车辆在每一圈变化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刹车迁移数据,但那也只适用于我们在巡航的时候。
“如果一旦发生对抗,我们通常没办法让刹车迁移的功能发出最好的作用。
“这不是重点,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汉密尔顿强调了一遍,才继续说道:
“重点是,吴轼在弯道中也会经常的去调整他所需要的参数。
“他是怎么能够确定那个参数就是最适合他当前走的那条线路的。
“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吴轼在进攻或者防守的过程中,似乎也处于抓地力的最优利用区间。
“他们是提前设置了每一个弯道的攻防的刹车迁移参数吗?
“我觉得这不可能,在赛道上,车手自己寻找抓地力,肯定会面临不同的情况。
“我唯一认为的就是,吴轼的方向盘上,有着快速响应调节刹车平衡的装置,而吴轼能够做到在复杂情况下的随时调整。
“这不是车子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汉密尔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事实上,这就是大家目前无法准确预估吴轼圈速的一个原因。
在吴轼身上有着太多超越大家理解的表现。
托托在一旁听着,没有发表任何看法,而是看向了罗斯伯格,想知道这位车手会说些什么。
罗斯伯格清了清嗓子,端坐起来看向众人:
“我和刘易斯的看法是一样的,最让我惊讶的不是他的巡航能力。
“而是他在攻防作战之中展现出的对赛车的超越极限的驾驶。
“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来驾驶fw37,都绝不可能取得他的成绩。”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还看了看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摸摸自己的鼻子,没有去反驳这句话。
罗斯伯格继续说道:
“我们需要上调我们对吴轼的评估,在每次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应当将他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进行考虑。
“如果光是分析其中的车辆技术细节,我想他们的技术并不比我们好。”
显然在罗斯伯格的认知中,威廉姆斯取得如今的成就并非因为他们的研发比梅奔更加厉害。
而是因为吴轼的个人能力将威廉姆斯带到了这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