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种算法,这个人只输了1000块钱而不是一千万。
假设这个人意外得到了一张面额一千块钱的京东卡,那他大概率会买一些自己平常不需要的东西。
因为这张面额一千块钱的京东卡,在拿到手里的时候自动就被划分在“礼物”或者“奖励”的帐户下面。
而自己辛辛苦苦上班来的钱,更受到保护。
可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这些钱都是他的。
一块钱就是一块钱。
张烊文在澳岛的时候就一直犯这种错误。
他把钱存在各个帐户里面,然后自己却用唄和信用卡来消费。
钱不是这么规划的,越这样管钱,手上的钱越少。
不过苏澄当时觉得这个问题不算大,所以也就没对张烊文进行干涉。
因为对张烊文这样一个富二代来说,他不用分类的话,可能会陷入管理不善。
但用了分类,那之后就很难再对支出类別做出调整了。
今天我没抽菸,誒,省下的这25块钱加上我明天基础要开支25块钱,可以买一包50块钱的中华。
今天我没喝咖啡,誒……省下的这二十块钱明天加上基础开支的那杯咖啡的钱,可以点一杯超大杯的咖啡了。
人会因为消费行为改变这个帐户的支出规则。
喝咖啡的钱不够了怎么办?
没关係,我从菸草帐户挪过来一二十块钱就行了。
誒?我已经十天没喝咖啡了,省了好多好多钱,所以我要去吃一顿大餐或者买名牌衣服来奖励自己。
即便自己从来没有购买名牌衣服的习惯和想法。
有时候还会进行“整合”。
在面对两种不同的开支时,还会把较少的那一份和较多的那一份归类到同一个帐户下。
从而让自己的消费行为变得合理。
比如说,自己买了一辆10万块的代步车。
提完车以后,开著新车去买了一台最新的iphone手机,又消费8000元。
买车的十万块钱和买手机的8000元在心理层面统一都会被划入“购车开支”。
这种方式说好听点就是有创造性,隨心所欲的制定全新的预算类別。
说难听点就是在编造谎言自己骗自己,以各种方式和理由把钱在各个帐户之间转来转去。
企业经营也是一样的。
如果把“心理帐户”这一套东西,代入到公司经营里面,那么这家公司的帐可能会很烂很烂。
但其实当时在面见马姝寧之前,唐力说他那两个月的財务状况有点小坏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
只不过当时苏澄压根没在意。
因为唐力在接受马家投资以后,经济大权就不在唐力的手里了,而是由马家和他来进行操作和支配,所以也就没当回事儿。
苏晟点出这个事情是为了提醒苏澄注意到这个问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苏澄认为,这个人能从纸面上的细枝末节发现盲点,多少有点真东西在身上。
除了心理帐户的问题,苏晟又向苏澄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