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新的线索浮现
隐藏区域的晨光不再是初时的清冽,而是带着几分温润的暖意,透过入口的缝隙漫进来,在青石板上铺展开一片斑驳的光影。水晶球的白光与晨光交织,将满室的古蜀文物映照得愈发温润——青铜神树的枝桠间,金箔鸟的翅膀仿佛在光中微微颤动;玉琮的转角处,三千年的包浆泛着细腻的油脂光泽;壁画上的色彩愈发鲜活,蚕丛氏的耒耜、鱼凫氏的渔网、杜宇氏的权杖,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在诉说着未完结的文明故事。
考古队的增援设备已经运抵,几盏专业的冷光灯架在角落,柔和的光线照亮了之前未曾细致探索的区域。燕承风正和老张一起,用软毛刷清理一尊小型青铜神坛的基座,神坛上刻着的“五行星象图”与水晶球底座的纹路隐隐呼应。苏瑶则坐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前,面前摊着之前解读出的《山灵记》竹简,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古蜀人与地脉沟通的逻辑体系。
燕昭明的左臂绷带已经拆换过,伤口愈合得不错,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他没有闲着,拿着一把微型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墙角的积尘——那里是隐藏区域的死角,之前被战斗的碎石掩盖,如今才得以清理。少年的动作格外轻柔,眼神专注,仿佛手中的毛刷不是在清理尘土,而是在触碰古蜀先民留下的痕迹。
“昭明,别太用力,角落的积尘可以用吸尘器吸,别刮到岩壁上的符号。”苏瑶抬头叮嘱道,眼中满是疼爱。她知道这孩子性子执拗,对古蜀文明的一切都抱着极致的敬畏,却也担心他过于投入而忽略了自身。
燕昭明点点头,放下毛刷,拿起小型吸尘器,调到最低功率,慢慢靠近墙角。吸尘器的嗡鸣声很轻,不会对文物造成影响。就在他清理到角落最深处时,吸尘器的吸口突然被什么东西卡住,发出一阵轻微的卡顿声。
“咦?”燕昭明皱了皱眉,关掉吸尘器,蹲下身,借着冷光灯的光线仔细查看。墙角的岩壁上有一道细微的裂缝,裂缝中卡着一卷用麻布包裹的东西,看起来像是竹简,外面的麻布已经霉变发黑,与岩壁的颜色融为一体,若不是吸尘器卡住,根本无法发现。
“爸,妈,你们快来看!这里好像有东西!”燕昭明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不敢贸然触碰,生怕损坏了里面的东西。
燕承风和苏瑶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了过去。燕承风蹲下身,用手电筒照亮裂缝,只见那卷麻布包裹的物件约莫手掌宽,两尺长,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土和霉变痕迹,但能隐约看出竹简的轮廓。“小心点,别碰碎了。”燕承风从背包里取出镊子和软布,小心翼翼地将麻布包裹的物件从裂缝中取了出来。
物件一出裂缝,一股混杂着霉变、尘土和陈旧竹木的气息扑面而来,与之前水晶球周围的温润气息截然不同,带着几分岁月的沧桑与沉寂。苏瑶拿出专业的文物清理工具,用软毛刷轻轻刷去表面的尘土,又用棉签蘸取少量蒸馏水,小心翼翼地擦拭霉变的麻布。
随着清理的进行,麻布渐渐显露出来原本的颜色——是古蜀特有的麻布色泽,上面还残留着几缕暗红色的朱砂痕迹,与壁画上的祭祀颜料成分一致。燕承风轻轻解开麻布的绳结,里面的竹简显露出来:这是一卷残破的竹简,原本应该有二十余枚,如今只剩下十一枚,部分竹简已经断裂,竹片边缘发黑发脆,上面的古蜀文字模糊不清,许多字已经被虫蛀或霉变掩盖。
“这是……古蜀的‘纪事简’。”苏瑶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竹简的材质,“竹质是蜀地特有的慈竹,经过了碳化处理,保存得虽然不好,但能留存至今已经是奇迹。你看这编绳的痕迹,是‘韦编’,用的是熟牛皮绳,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竹简编绳工艺一致,年代应该和《山灵记》相近,都是古蜀中期的文献。”
燕承风接过一枚相对完整的竹简,放在红外扫描仪下——这是增援设备中的关键仪器,能够穿透竹简的霉变层,显现出下面模糊的文字。屏幕上,原本看不见的古蜀文字渐渐浮现,是熟悉的鸟虫书,与《山灵记》《祈年文》的字体同源,但笔画更为简练,显然是纪事类的实用文字。
“‘岷山之东,龙门之幽,有庙曰“灵墟”,祀天地,通山灵……’”苏瑶盯着屏幕,逐字解读,声音越来越激动,“‘灵墟之核,与晶球共振,承地脉之灵,启蜀邦之秘……’”
燕承风的心猛地一跳,“晶球”显然指的就是石台上的水晶球,而“龙门之幽”则明确了方位——龙门山脉。他立刻拿出地形图,指着岷山以东的区域:“龙门山脉,横亘在蜀地北部,与岷山相连,地形复杂,多峡谷、溶洞,自古就是人迹罕至之地。古蜀先民将神庙建在那里,显然是为了远离尘世干扰,专注于祭祀与沟通地脉。”
老张也凑了过来,看着屏幕上的文字:“‘通山灵’‘承地脉’,说明这座‘灵墟神庙’是古蜀祭祀体系的核心,比我们现在所在的隐藏区域等级更高。而且提到与水晶球‘共振’,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能量关联,可能水晶球的力量需要神庙的某个器物来激活,或者神庙中藏着控制地脉力量的关键。”
燕昭明趴在工作台旁,眼睛紧紧盯着屏幕,虽然很多文字还不认识,但他能感受到线索的重要性:“爸,妈,这座神庙是不是藏着古蜀文明最核心的秘密?比如他们是怎么发现地脉力量的,又是怎么做到与自然共生的?”
“很有可能。”苏瑶点了点头,继续解读剩下的竹简,“‘灵墟之道,隐于“七星峡”,循“水脉”而入,非“守印者”不能近……’这里提到了具体的方位‘七星峡’,还有进入的线索‘水脉’,以及一个关键条件‘守印者’——应该就是持有‘蜀守’玉印的人,也就是燕家的传承者。”
燕承风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蜀守”玉印,这枚由三小块玉屑拼接而成的信物,此刻仿佛感受到了竹简的召唤,微微发烫。“看来这座神庙不是谁都能进入的,‘守印者’的身份是关键。”他沉吟道,“‘七星峡’应该是龙门山脉中的一道峡谷,名字来源于古蜀的星象崇拜,与水晶球、壁画上的斗宿符号对应;‘水脉’则可能是指峡谷中的一条溪流,与岷江的支流相连,顺着溪流就能找到神庙入口。”
老刘站在一旁,听着众人的解读,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燕队,龙门山脉我去过,那地方可比岷山危险多了。峡谷里常年有瘴气,溶洞遍布,还有不少野生动物,而且地形复杂,导航都不好使,想找到一个隐藏的神庙,难度太大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重要的是,神秘组织虽然被打散了,但难保没有残余势力,要是他们也得到了消息,抢先找到神庙,后果不堪设想。”
老刘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顾虑。小王也皱起了眉头:“刘叔说得对,之前对付穆然的人就够危险了,要是神庙里还有古蜀先民留下的机关,我们这些人恐怕应付不来。”
苏瑶停下手中的解读,脸上也露出了思索的神色:“竹简上还提到‘非守印者不能近’,或许神庙周围设有类似隐藏区域的能量屏障,只有持有‘蜀守’玉印才能通过,这能阻挡一部分不速之客。但自然危险和可能存在的神秘组织残余,确实是巨大的挑战。”
燕承风看着手中的“蜀守”玉印,指尖摩挲着上面的“蜀守”二字和太阳神鸟纹,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探索未知的兴奋,有传承使命的沉重,也有对团队安全的担忧。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柏玄子的告诫,想起古蜀先民为了守护文明所做的一切,心中的探索欲渐渐压过了担忧。
“探索古蜀文明的道路,从来都没有坦途。”燕承风的声音沉稳而坚定,目光扫过众人,“从岷江源头的神秘石,到三星堆的隐藏区域,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危险,也失去了江寻、小李这样的伙伴。但正是这份坚守,让我们揭开了古蜀文明的一角,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现在,新的线索就在眼前,灵墟神庙藏着古蜀文明的核心秘密,也藏着与自然共生的终极答案,我们没有理由退缩。”
他指着竹简上的文字,继续说道:“‘守印者’的使命,不仅是守护已有的发现,更是传承未竟的智慧。古蜀先民将神庙藏在龙门山脉,不是为了让它永远尘封,而是为了让真正懂得敬畏、能够传承的人,在合适的时机找到它,将这份智慧传递下去。我们现在就是那个‘合适的人’。”
苏瑶看着燕承风坚定的眼神,心中的担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与他并肩前行的决心:“承风说得对,我们不能因为危险就放弃。而且,灵墟神庙的发现,可能会彻底揭开古蜀文明与自然共生的奥秘,这对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详细的路线,配备足够的安全设备,再联系当地的向导,尽量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