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就到了九月中旬,徐靖言已经把铺子交接的差不多了。粮铺留了原来的掌柜继续打理,锦颜坊提拔了周娘子做掌柜,叶凡和叶灵兄妹二人商议过后决定跟着他们一起入京。
还另留了一间酒肆、客栈和绸缎庄由原先的掌柜打理,每年送账簿去京城,也问过各位掌柜们,都是觉得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守在老家守铺子,京城路远,所去的多是年轻人,想去博一个前程。
林远志和嫂子在京城也帮着看了几家铺子和房产,只等他们到了京城再定夺,还代理着买下了京郊的一个庄子,一个京官外放时急出资产,价格并不高,等他们入京了也有地方继续育种。
林远明和徐靖言从入了九月份就日日去庄子上看收成,没想到庄稼种的不错。玉米种子多些,种了四亩,其中两亩施了林远明写的肥料方子,长势更好些,红薯总共种了两亩。
两人问过有经验的老农,也摘了玉米看过,红薯也挖出来几个瞧了瞧,老农说这几日天气都不错,两人便决定后日就正式收了这批庄稼,晾晒后留种带着上京去。
家里的东西已经陆陆续续运往京城了,徐老爷和夫人也先一步出发,东西多数运到了京郊庄子上,徐老爷二人先去寻摸房产,尽快把宅子敲定下来,林远明还给哥哥去了信,让人到了日子去帮着接应一下,没敲定宅子前两人先住林远志那边。
很快到了收成这日,林远明也戴了个草帽下去与人一起收,但是不许徐靖言下去,只让他坐马车上远远看着,喝些茶水顺便监工就行了。
林远明上辈子也在老家帮着收过玉米,身上被划得印子过了好几天都还发痒,还是别让夫郎受这个罪了,刨红薯也让人灰头土脸的,一日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几日下来算是收完了,收红薯时极其小心,生怕磕坏了皮白费这一番辛苦。几人又花了一日把玉米剥出来,一同晾在庄子里。
红薯晾了三日就收到箱子了,徐靖言让人提前运来了沙土,一并装入没过红薯,既好保存,也免了入京这一路的磕碰。
玉米多晾了三日,林远明扣下来几粒玉米籽,指甲掐过表面已经有些发硬了,切开看着也不潮湿,一并装到袋子里面。
林远明让人称过,玉米一亩有一千三百斤,施肥的玉米的亩产可达一千五百斤,不过并未脱粒,红薯亩产三千斤,还是在不大熟悉种植方式的情况下,收获这么多已是惊喜。林远明问过庄子上的老农,挑了两个入京继续育种,还把他们的家人一起接上了,将来若是想回桑远县,也会帮着安排好以后的生活。
两人打理好行装,还雇了一队镖局的人马跟着,慢慢悠悠朝京城出发了。
时下的朝代是林远明上辈子不曾听过的,叫大兴朝,开国皇帝姓马,如今的皇帝已经五十岁,膝下只有两个孩子,朝堂上许多人已经暗自站了队,夺嫡之势一触即发。
大皇子为皇后所出,今年已经二十岁,却不知为皇帝迟迟不许入朝理政事,直到去年才入朝旁听,如今在工部轮值。
二皇子生母家世不显,比大皇子小两岁,却还早一年入朝理政,如今在礼部轮值,只是虽入了朝,人却有些好大喜功,皇帝对他的作风不大喜欢,只是因着早入朝,也有许多大臣拥趸。
皇帝虽对两个皇子态度不明,好在太子是早早立下了,当时皇帝已经三十多岁却膝下无子,不少大臣建议过继宗室子,皇后有孕后皇帝欣喜若狂,对众人言若是男孩便立为太子。
因此大皇子出生后便立为太子,皇帝还加恩了皇后母族,只是二皇子出生后皇帝态度开始有些不明朗了,分明并不宠爱二皇子生母,对二皇子本人也不太喜欢,却又对太子冷落许多,让人捉摸不透。
林远志走之前与两人细细谈过京中局势,徐靖言道二人到了京城只管做自己的生意,左右他们商户人家也影响不到皇子夺嫡。
林远志却摇头:“从前或许不会,但现在有了这两样良种却不同了,不论进献于上官还是地方官,总会到了两位皇子手里,若是助了对方一臂之力,只怕你们要惹祸上身。除非直接献于皇帝,只是这机会并不好得,到了京中先小心行事,莫要张扬此事。”
林远明点头道:“我们晓得了,到了京城先做别的生意,锦颜坊可开一家分号,我们铺子的东西也有销到京城的,很得人喜欢,我也打算开家医馆,初入京城,我们也不敢冒进,靖言打算挑几样做的熟的生意先开铺子,其余的钱先存着,生意慢慢再铺开来,哥哥,你就放心吧。”
林远志知道弟弟在回春堂看诊的事,只以为是跟着里面坐堂的老大夫学了本事,点了点头,年轻人的事便由他们去吧,左右还有徐老爷帮着把关。
两人马车行至徐州府,便招呼众人停下休整。
“大家赶路辛苦了,我让人提前赶到府城定了客栈,我们休息一日再出发,客栈提供晚食,不想吃的也可找绿柳支银子,自去城里逛逛,只是不许饮酒寻欢,若是被我发现了,就自回桑远县老家去,好了,大家散了吧。”徐靖言一番敲打众人后就卸了力气,回到房里就径直走到小榻上躺着,软成一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