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圈的轮胎是较冷的,一圈过后,他和吴轼的秒差反而进一步缩小到了2。4秒。
这足以说明,不是大家的计算错误,而是吴轼的出场圈过于逆天。
逆天到出场圈要比汉密尔顿更快——这就是梅奔所无法预料的事情。
逆天到这圈注定会成为赛后各支车队研究的资料——
没有车队愿意再因为低估吴轼而犯下策略失误。
不过,对于梅奔来说,好消息来了。
吴轼接近汉密尔顿的情况也就到此为止。
轮胎温度上来,汉密尔顿很快拉起速度,不会再被追近。
第31圈尾,罗斯伯格进站,出来后自然已经落在了吴轼身后。
秒差足足有5。5秒!
汉密尔顿和吴轼第31圈的圈速差别却不大,引发了关注。
前者1分52秒507。
后者1分52秒501。
梅奔指挥墙的策略师眉头紧皱,怎么能够跟这么紧?
黄胎的威廉姆斯比白胎快这么多吗?
第一个stint的时候没有看出来啊?
策略师将吴轼这几圈的遥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最后得出了结论。
吴轼此时的跑法对轮胎压力非常大,也就是说这是不可持久的跑法。
只是在看吴轼出场两圈的遥测线路时,策略师和每次复盘时一样,还是忍不住惊异。
第一圈线路不用说,出场圈因为轮胎温度必然有不同。
可是第一圈跑到一半之后,线路就和后面一圈完全拟合了。
开过赛车的人都知道,评价一个车手,不仅仅要看最快圈速,更要看其长距离巡航的稳定性。
像是吴轼这种能够两圈完全不存在波动的跑,那么你与其说这是人在跑,不如说这是输入了一串数据给机器,机器跑的。
过于精准的出入弯,过于精准的直道位置调整,过于精准的路肩利用。
简直是完美的艺术品。
他止住自己的感慨,告知汉密尔顿:
“刘易斯,再维持一圈,我们需要看看吴轼是否会跟上。”
策略师想诱使吴轼增大胎耗,这样也能够为罗斯伯格换取更多的机会。
“copy。”
涉及到自己的安危,汉密尔顿没有任何犹豫,甚至于还想要加速更快些。
尽快甩开吴轼这个烦人虫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相较于车队策略组众人获取到的信息,解说们看到的就很片面了。
他们只知道吴轼undercut掉了罗斯伯格。
“这下梅奔难受了。”
“嘶,威廉姆斯的新黄胎这么快吗?”
“你应该说是吴轼新黄胎太快了!”